【脱水研报周回顾】英伟达业绩大超预期,AIGC推动感存算传需求激增,板块掘金时刻到来;复合集流体Q2-Q3关键节点将至,行业逐步进入兑现阶段


周五了,给大家分享两个行业。一个是近期悄然反弹的复合集流体,行业逐步进入兑现阶段,2023年有望成为复合铜箔复合铜箔量产应用元年,其中Q2行业有望量产,下半年有望上车应用。二是在英伟达超预期催化下领涨市场的AI算力板块,大模型训练必须使用GPU,AI算力需求正在以超越摩尔定律的速度增长。目前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时间已能看到明显缩短,这将加速推动AI应用的涌现,从而带动推理端算力弹性释放。

1、复合集流体Q2-Q3关键节点将至,订单落地+产能释放均为大概率事件(东亚前海证券)

复合集流体是一种新型集流体材料,采用夹层式结构,两侧是厚约1微米的铜材,中间一层是PET、PP或PI材质的基层薄膜。与传统集流体相比,复合集流体具有制造成本低、安全性高、兼容性强等优点,使用复合集流体的电池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

东亚前海证券指出,复合集流体行业持续推进,逐步进入兑现阶段,2023年有望成为复合铜箔复合铜箔量产应用元年,其中Q2行业有望量产,下半年有望上车应用。此前板块超跌源于新品在从0到1中节奏不会如投资者想的那般精确。在主赛道预期回暖下,细分板块从0到1,符合成长资金审美。

1)复合集流体市场潜力巨大,开启产业化元年

复合铜箔低制造成本优势显著,夹层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可节省约66%的铜材,使成本相较传统箔材大幅下降。复合铜箔的产业化开发始于2015年,2022年末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目前至少二十余家企业处于送样阶段,其中部分企业实现小批量量产,包括重庆金美、宝明科技、光腾微纳等。产能布局持续推进,双星新材中一科技胜利精密宝明科技英联股份璞泰来隆扬电子东尼电子等十余家企业均规划复合铜箔生产项目。下游方面,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厦门海辰及OPPO等积极进行复合铜箔技术攻关和产业布局。

2)市场关注的关键问题探讨

①成本优势是否显著:生产成本可降44%。

在原料端,复合铜箔的铜用量仅为传统铜箔的1/3,复合铜箔的单位材料成本仅为1.1元/平米,相较于传统铜箔的3.1元/平米降幅明显。在设备端,复合铜箔所利用的设备包括磁控溅射设备、水电镀设备等。整体来看,传统铜箔和复合铜箔的生产成本分别为3.64元/平米和2.04元/平米,复合铜箔生产成本可得到有效降低。

②一步法二步法孰能胜出:各有优劣,并行发展。

3)各环节市场空间测算。

复合铜箔方面,随着渗透率持续提升及新能源车产业持续发展,测算2023-2025年全球复合铜箔市场规模分别为9.8/54.9/239.6亿元。

设备方面,测算2023-2025年全球两步法复合铜箔设备市场规模分别为为9.2/60.4/316.3亿元。

添加剂方面,若工艺路线分别为两步法、全湿法一步法化学镀,测算2025年全球复合铜箔添加剂市场规模分别为71.9亿元、119.8亿元。

靶材方面,若工艺路线分别为两步法、全磁控一步法,测算2025年全球复合铜箔靶材市场规模分别为74.7亿元、149.5亿元。

基膜方面,测算2023-2025年全球复合铜箔基膜市场规模分别为0.4/2.7/14.4亿元。

4)Q2-3关键节点将至,量产值得期待

目前,下游电池企业及整车厂都在加速测试验证中。部分领先企业已经推进到大电芯、整车测试的阶段,测试过程预计6-9个月时间,进展顺利有望在Q3-Q4完成测试。伴随复合铜箔材料稳定量产,下游客户完成电芯及整车层面测试,下半年复合集流体有望实现装车应用,实质性订单落地。

此前板块超跌源于新品在从0到1中节奏不会如投资者想的那般精确。在主赛道预期回暖下,细分板块从0到1,符合成长资金审美。Q2-3产业落地逐步实现,行情有望延续。各厂商新品发布、PP送样、Q2-Q3设备厂订单落地、材料厂订单落地+产能释放等,均为大概率事件。

对标:复合集流体三宝:东威科技骄成超声宝明科技

2、英伟达业绩大超预期,AIGC推动感存算传需求激增(东北证券)

英伟达FY24Q1营收为71.9亿美元,同比下滑13%non-GAAPEPS1.09美元,同比下滑20%,但均显著超过彭博一致预期的65.2亿美元和0.92美元。公司发布下季度营收指引为107.8-112.2亿美元,大幅超过市场预期的71.8亿美元。

数据中心业务同比涨14%42.8亿美元,环比增长18%,高于预期的39.1亿美元;

游戏营收同比下滑38%22.4亿美元,但环比增长22%,高于预期的19.8亿美元;

汽车业务营收同比涨114%3.0亿美元,环比增长1%,低于预期的3.1亿美元。

受优秀业绩和指引提振,公司股价在525 日大涨逾24.37%AMD和台积电也受此带动,分别上涨11.16%和12%

东北证券点评如下:

1)多方入局AI训练市场,英伟达发力推理能否再创辉煌?

英伟达的高算力GPU一直是AI训练首选,但也需注意谷歌TPUAMDMI300及云厂商自研芯片等的强势涌入。谷歌的TPU是少数能与英伟达GPU匹敌的芯片,但面临着通用性的局限;而AMDMI300在制程、架构及算力等多方面虽向英伟达产品看齐,但较为单薄的软件生态或是其主要突围障碍。

此外,考虑到削减TCO、提升研发可控性及集成自身生态圈等效益,微软、谷歌及亚马逊等头部云厂商均在推进自研芯片的进程,或对AI芯片市场格局有所影响。推理端对算力要求比训练端低,各类芯片百花齐放,主要根据不同AI工作负载进行选择。有鉴于此,英伟达在2023GTC里也推出了多款推理端新品,并希望能在该市场复制其在训练端的成功。

2)CPU+GPU仿生人脑,或是AI计算新范式

CPU+GPU的异构集成类似人类左右脑的协同工作,近年来各大芯片厂商在此技术路线纷纷布局。英伟达在2022年推出了结合GraceCPUHopperH100GPUGraceHopper。其主要竞争对手AMD23Q1重磅推出的AI训练新品MI300也采用CPU+GPU的架构,而Intel也曾在2022ISC宣布FalconShores芯片组(x86CPU+XeGPU)的推出计划。CPU+GPU的架构接近人脑信息处理流程,并能顺应多模态发展趋势,或是未来AI加速计算的主流趋势。

3)万亿美元数据中心市场向加速计算狂奔,AI行业掘金时刻到来

英伟达CEO黄仁勋提出,计算机行业正在经历加速计算和生成式AI的剧变。全球1万亿美元数据中心市场正在由通用计算向加速计算蓬勃发展,AIGC加速了这一进程。

目前各地均在积极投建数据中心,过去数据中心市场由CPU主导,未来GPU有望成为其主要工作负载。GPU是AI服务器的主要成本项。以浪潮信息的明星产品NF5688M6测算,GPU约占AI服务器价值量的70%-80%,CPU约占10%。大模型训练必须使用GPU,AI算力需求正在以超越摩尔定律的速度增长。目前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时间已能看到明显缩短,这将加速推动AI应用的涌现,从而带动推理端算力弹性释放。

AI产业化的核心算力环节,包括云端算力:海光信息寒武纪龙芯中科;边缘端算力:瑞芯微乐鑫科技。上游光模块产业链的长光华芯中瓷电子。以及边缘终端传音控股

研报来源:

1、东亚前海证券,燕楠,S1710521120001,有色金属行业深度报告:复合铜箔开启集流体变革产业元年

2、东北证券,李玖,S0550522030001,英伟达业绩大超预期,AIGC推动感存算传需求激增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扫码下载APP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公众号
    用户反馈
    回到顶部